黃疸看什麼指標
黃疸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,主要表現為皮膚、黏膜和鞏膜黃染,通常由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。黃疸的診斷和治療需要依賴多項指標,以下是近10天全網熱門話題中關於黃疸相關指標的總結和解析。
一、黃疸的分類及常見病因

黃疸可分為溶血性黃疸、肝細胞性黃疸和梗阻性黃疸三類,不同類別的黃疸對應的指標也有所不同。
| 黃疸類型 | 常見病因 | 關鍵指標 | 
|---|---|---|
| 溶血性黃疸 | 溶血性貧血、藥物反應等 | 間接膽紅素升高、網織紅細胞計數增加 | 
| 肝細胞性黃疸 | 肝炎、肝硬化等 | 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均升高、ALT/AST異常 | 
| 梗阻性黃疸 | 膽管結石、腫瘤等 | 直接膽紅素顯著升高、ALP/GGT升高 | 
二、黃疸診斷的核心指標
以下是黃疸診斷中常用的實驗室指標及其臨床意義:
| 指標名稱 | 正常範圍 | 異常意義 | 
|---|---|---|
| 總膽紅素(TBIL) | 3.4-17.1 μmol/L | 升高提示黃疸 | 
| 直接膽紅素(DBIL) | 0-6.8 μmol/L | 升高提示肝細胞或膽管病變 | 
| 間接膽紅素(IBIL) | 1.7-10.2 μmol/L | 升高提示溶血或遺傳性疾病 | 
| 谷丙轉氨酶(ALT) | 7-40 U/L | 升高提示肝細胞損傷 | 
| 穀草轉氨酶(AST) | 13-35 U/L | 升高提示肝細胞或心肌損傷 | 
| 鹼性磷酸酶(ALP) | 40-150 U/L | 升高提示膽管梗阻或骨骼疾病 | 
| γ-谷氨酰轉移酶(GGT) | 7-45 U/L | 升高提示膽管病變或酒精性肝病 | 
三、黃疸的輔助檢查
除了實驗室指標,黃疸的診斷還需要結合影像學和其他檢查手段:
| 檢查項目 | 臨床意義 | 
|---|---|
| 腹部超聲 | 篩查膽管擴張、結石或腫瘤 | 
| CT/MRI | 進一步明確梗阻部位和病因 | 
| ERCP | 診斷和治療膽管梗阻 | 
| 肝活檢 | 明確肝細胞病變性質 | 
四、黃疸的治療原則
黃疸的治療需根據病因制定個性化方案:
1.溶血性黃疸:以治療原發病為主,如糾正貧血、停用可疑藥物。
2.肝細胞性黃疸:保肝治療(如甘草酸製劑)、抗病毒治療(針對病毒性肝炎)。
3.梗阻性黃疸:解除梗阻(如ERCP取石、支架置入),必要時手術治療。
五、近期熱點關注
1.新生兒黃疸:近期多地報導新生兒黃疸高發,專家提醒需監測膽紅素水平,避免核黃疸發生。
2.藥物性肝損傷:某網紅減肥藥引發黃疸的案例引發討論,提示需重視藥物肝毒性監測。
3.AI輔助診斷:新研究顯示人工智能可通過膽紅素指標預測黃疸病因,準確率達85%以上。
總結
黃疸的診斷需綜合膽紅素、肝酶等多項指標,結合影像學檢查明確病因。及時識別黃疸類型對治療至關重要,公眾出現黃疸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。
 
              查看詳情
 
              查看詳情